第一篇:计划经济的弊端
大凡过来人,对计划经济的弊端都会记忆犹新。按道理讲,计划经济总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一切大小事务,都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可为何一旦执行起来就乱了章法?多数的解释,是政府计划手段不够先进(如没有高智能电脑),信息反馈慢,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样讲不能说错,但未免显得过于肤浅。难道有先进电脑,计划经济就可起死回生?
显现绝对不是。摆明的事实,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也是最早拥有计算机的国家,当年在大学念书,我就学过他们的国民经济计划学,什么投入产出表,什么经济运筹法,什么“影子价格”等等,高深莫测,神乎其神。其计划方法,不谓不高明;计划手段,也不谓不先进,可结果如何呢?经济始终还是不争气,国家最后走向了解体。
说到底,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计划经济所以失败,原因还得从政府的“人”身上去找。传统观点认为,政府都是大义为公的。可经济学家布坎南说,政府只是个抽象概念,最终要由人组成,因此,若要分析政府行为,务必从人性出发。他还说,政府里的人,其实与常人没有分别,既不能超凡脱俗,也非无所不能。
布坎南首开先河,把“经济人”引入政治学研究。此一创举,不仅仅打通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通道,而且也拓宽了经济学的视野,让经济学对研究政府问题有了用武之地。比如,运用经济学的“最大化原理”推断政府行为,我们就不难明白,计划经济为何会失败?同时也能理解,中国为何要选取市场经济。
1960年,布坎南出版了《公共财政》一书,他指出,政府官员的最大化利益与企业家不一样。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而政府官员不是。由于政府带给的是公共品,不仅仅难以盈利,就是赚了钱,官员也不能据为己有。因此,官员不会去关心政府盈利,他们所追求的,是自我的威信与权力。正因如此,受其“威信与权力”的驱使,官员通常会挖空心思、不计代价地去扩张财政预算。
若不带偏见,应承认布坎南说的是对的。以往中国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各式各样的形象工程,其实都是最好的例子。形象工程,说穿了是官员为升官创政绩;而跑部钱进,则也是官员为了争取更高的威信与权力。俗话说,财大气粗。手里掌控的资金越多,权力也就越大。而麻烦在于,官员手里有了钱,就得找地方使,如此一来,盲目上马自难避免,重复建设想卡也卡不住。
要追问的是,下面官员往上跑,为何还真能如愿以偿?科尔内说是由于“预算软约束”。而我的看法,是因为上头的官员也是“经济人”。若上头官员秉公办事,也不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反正钱是国家的,下面的人也是为地方,这样钱给谁都一样,是赚是赔,对审批者个人无关痛痒。要是有人得了好处,那更是肆无忌惮,明知不该给的钱,也可能大笔一挥,把损失推给国家去承担。
计划经济失败,原因大抵如此。
第二篇:计划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第一,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
第二,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
第三,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缺陷。
第四,计划经济体制与由众多平等个体组成国家的现实世界相冲突。在一国内,宏观上人为地制造出计划制订者,计划执行者,计划执行利益受损者,微观上的企业主体被分成企业管理者和劳动人员等等,构成特权阶层和被奴役阶层不可避免。消极怠工成为劳动者的必然选取。
第三篇:计划经济的弊端
大凡过来人,对计划经济的弊端都会记忆犹新。按道理讲,计划经济总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一切大小事务,都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可为何一旦执行起来就乱了章法?多数的解释,是政府计划手段不够先进(如没有高智能电脑),信息反馈慢,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样讲不能说错,但未免显得过于肤浅。难道有先进电脑,计划经济就可起死回生?
显现绝对不是。摆明的事实,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也是最早拥有计算机的国家,当年在大学念书,我就学过他们的国民经济计划学,什么投入产出表,什么经济运筹法,什么“影子价格”等等,高深莫测,神乎其神。其计划方法,不谓不高明;计划手段,也不谓不先进,可结果如何呢?经济始终还是不争气,国家最后走向了解体。
说到底,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计划经济所以失败,原因还得从政府的“人”身上去找。传统观点认为,政府都是大义为公的。可经济学家布坎南说,政府只是个抽象概念,最终要由人组成,因此,若要分析政府行为,务必从人性出发。他还说,政府里的人,其实与常人没有分别,既不能超凡脱俗,也非无所不能。
布坎南首开先河,把“经济人”引入政治学研究。此一创举,不仅仅打通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通道,而且也拓宽了经济学的视野,让经济学对研究政府问题有了用武之地。比如,运用经济学的“最大化原理”推断政府行为,我们就不难明白,计划经济为何会失败?同时也能理解,中国为何要选取市场经济。
1960年,布坎南出版了《公共财政》一书,他指出,政府官员的最大化利益与企业家不一样。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而政府官员不是。由于政府带给的是公共品,不仅仅难以盈利,就是赚了钱,官员也不能据为己有。因此,官员不会去关心政府盈利,他们所追求的,是自我的威信与权力。正因如此,受其“威信与权力”的驱使,官员通常会挖空心思、不计代价地去扩张财政预算。
若不带偏见,应承认布坎南说的是对的。以往中国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各式各样的形象工程,其实都是最好的例子。形象工程,说穿了是官员为升官创政绩;而跑部钱进,则也是官员为了争取更高的威信与权力。俗话说,财大气粗。手里掌控的资金越多,权力也就越大。而麻烦在于,官员手里有了钱,就得找地方使,如此一来,盲目上马自难避免,重复建设想卡也卡不住。
要追问的是,下面官员往上跑,为何还真能如愿以偿?科尔内说是由于“预算软约束”。而我的看法,是因为上头的官员也是“经济人”。若上头官员秉公办事,也不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反正钱是国家的,下面的人也是为地方,这样钱给谁都一样,是赚是赔,对审批者个人无关痛痒。要是有人得了好处,那更是肆无忌惮,明知不该给的钱,也可能大笔一挥,把损失推给国家去承担。
计划经济失败,原因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