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家庭参与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普及,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处在转换期的大学生具有支持作用。高校应在开展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正视家长的角色,积极联合家庭教育,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学生工作者可把微信作为载体,围绕家庭参与制度和机构建设、家长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就业工作、心理健康问题、学业成就六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
高校;过渡理论;家庭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微信;策略
一、引言
从2002年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childleftBehindAct),到2010年英国的《教学的重要性:学校白皮书2010》(theimportanceofteaching:theschoolswhitepaper2010),欧美发达国家不断通过法律和拨款等方式,维护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鼓励家庭积极参与学校项目和子女教育。但是在我国,除了香港地区最早于1993年建立了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并后续斥资5000万港币推进家长教育工作,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保障机构和完善的制度体系。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的全球化、我国独生子女和大学扩招政策的落实,家长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渐渐提升了对高校教育质量和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作为关心甚至宠溺子女的重要角色,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传统权威地位已然受到新的挑战。
二、过渡理论与家庭参与
施罗斯伯格的过渡理论(schlossberg’stransitiontheory)研究的不只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完整的一生。它将人们处理转变的能力作为关注的重点,并提出了影响该能力的四大因素———4s模型,包括状况分析(situation)、自我认知(self)、支持资源(support)、行动策略(strategies)。[1][2]过渡理论现在大多运用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实际上,大学生在高校中除了求职过程中从学生到社会人士的身份转换,还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如学习方式的转变、住宿和交友方式的转变、心理状态的转变、身体素质的转变。在诸多转变中,支持资源这个因素十分关键。支持资源就包括家长的力量。家长不论在经验建议、情感呵护还是资金资助方面,都是大学生的有效支持者。研究更进一步证明,家长作为大学生的资助者、倾听者、建议者、支持者,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住宿矛盾、心理健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等能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3]—[6]因此,家庭的教育力量如果被适当引入高校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将大有裨益。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学生工作者能经济快速地与每位家长取得联络并实时沟通,使各个家庭便捷地参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三、高校与家庭联合管理学生事务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新时代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依然与家长保持了紧密联系和亲密关系。微信便是大学生运用最广泛的社交软件。笔者随机对广东某高校的140位家长、136名教师、152个大学生实施的调查显示,高达92.85%的家长、92.64%的教师、96.06%的大学生每天都使用微信,而且87.14%的家长、85.29%的教师、91.45%的大学生每日都刷多次微信。微信的普及令其成为高校与家庭建立联系最实用的载体。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已创建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学工部门也紧跟其后设立了专门的微信公众号以便开展宣传工作。纵观各家账号,不难发现大部分微信推文皆以新闻通知为主,且服务对象多为教职工和大学生。学生工作者在加强学生事务管理时,需要将家长纳入工作范畴,运用微信公众号这个新媒体平台创新工作模式。以下围绕家庭参与制度及机构建设、家长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招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学业成就六方面,阐述高校和家长通过微信公众号共同管理大学生事务的工作策略。(一)建立家庭参与制度和机构。即使在重视家庭参与的美国,含糊不清的家庭参与指导原则也会导致校际甚至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冲突。[7]家长们在寻求不到令他们满意的事件处理结果时,便转而利用机构之间的矛盾,迅速联系不同的管理者,从而获取最有利的解决方案。这也证明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参与能否达成最好的效果,取决于相关制度和机构的建立。规章制度是实际行为的参考依据,组织机构则是落实制度和实施行为的保障力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完善的家庭参与制度必须明确家长和高校的权利、责任、义务,确定双方的关系和地位,保障家庭参与的持续性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或调查问卷,征集广大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制定公平合理的制度。制度的最终版需要通过微信广而告之,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组建机构时,需要联合高校学生工作者、家长、学生三方的力量,以便保障三方的利益并满足其需求。机构工作人员需要涵盖家长、教职工、大学生代表三方人员,且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使用投票的方式公开选拔,一方面体现民主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有利于后期工作顺利开展。(二)构建家长培训课程体系。早在2008年,美国的夏洛特-梅克伦堡学校(charlotte-mecklenburgschools)就建立了家长大学(parentuniversity),并以教育家长如何培养在生活和学习中皆成功的孩子为目标。[8]由于现代家长更愿意接受培训和教育,因此为了取得优良的大学生事务管理成效,高校应凭借自身教育优势,构建家长培训课程体系。通过设计和开展培训课程,提升家长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引导家长正确地管理大学生事务工作。依靠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网络课程的发展如火如荼。利用微信公众号教授家长教育培训课程,既方便又经济。学生工作者可以在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为家长开辟一列菜单,集中上传视频课程,以便家长随时随地学习。微信公众号不仅允许家长在阅览完毕后留言和评论,而且提供了一个高校为家长答疑解惑的交流平台。家庭教育微信课程加强了高校与家庭的沟通互动,奠定了双方共建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基石。构建家长培训课程体系需要充足的专业人才和相应的资金配备,因此需要高校自上而下全方位给予政策保障。(三)家长和高校共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导和引领其他各项事务工作的规划和实施。中央16号文件强调:“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表明,家长在子女树立宗教和精神信仰、实施相关行为方面担任了重要角色,更有部分家长对子女背离父母信仰的行为会产生抵触和负面反应。[9]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活动的同时,应重视家长的教育和参与,以防家庭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微信公众平台自2012年开通后,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网络阵地。大学生们从高中进入半社会化的高校,思想上容易出现强烈的冲击和碰撞,形成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按照过渡理论,在这个转变期,家长的支持和建议能舒缓子女在思想政治意识上的震荡。但是,大部分高校依然将教育的对象集中在师生身上,尚未形成家长—学生—教师三方为平等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论是构建微课堂实施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教育,还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都应考虑家长的特点。学生工作者可以设计适合家长身份立场和思维特点的微信教育课程,邀请家长参与线上和线下的思政课外活动,增加家长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解,减少潜在的负面作用。(四)联合家长促进招生就业工作。随着消费主义在全球流行,家长们将选择高校作为一项重要交易和投资。许多高校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源,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招生政策。招生管理(enrollmentmanagement)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招生工作部门采用。招生管理工作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只需令新生录取更为顺利即可,而是集合全面精细的招新方法、人性化的保留学籍制度和种类繁多的奖学金政策为一体。[10]大多数家长作为学费的主要承担者,在子女报考高校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将吸引家长的目光作为促进招生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信息化时代,家长们只需轻轻点击鼠标便可将各高校的排名、专业特色、校园环境、住宿条件、就业率、学费和奖学金政策等影响择校的信息呈现眼中。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建立招生就业模块,展示招生宣传册和Vr视频,使家长了解更加全面准确的内容。此外,学生工作者可以在微信平台发布校园参观活动推文,邀请家长参与体验高校校园教学和生活,从而为招生工作助力。就业工作是我国的民生工程。不仅高校将此视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措施之一,家长和大学生更是将其看作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信息化社会,及时推广招聘信息、树立正确的求职意识、提升求职技巧,是招生就业部门最主要的任务。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单位和企业的招聘推文,能使大学生和家长迅速获取信息,从而使家长能督促子女积极求职,并提供求职建议,进而增加就业率。近几年,单位和企业也逐渐运用微信推文展示招聘信息或提供在线报名,以便高校微信公众号转发和宣传。大学生在求职中面临身份的转变和潜在的挫折,家长适度的鼓励和支持能增加大学生的求职意愿。高校可以研发一套培训课程体系,并在微信公众平台中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超链接等方式展示。这种课程一方面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意识和提升求职技巧;另一方面,应提升家长参与意识,使家庭成为鼓励子女克服挫折困难、积极就业的坚实力量,增加双方互相学习和探讨的机会,最终促进就业工作的发展。(五)联系家长解决心理健康问题。“90后”“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块“心病”。高校充斥着新的教育方式、新的宿舍室友、新的师生关系、新的生活方式。远离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使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不适甚至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个心理转变期,家长的支持能帮助子女克服心理问题。[11]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学、心理训练活动中,应融入家庭的力量。微信公众平台对联合家长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大有裨益。例如,部分高校已开通了微信预约咨询服务,方便有隐私保护需要的学生和家长进行预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往往只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在大学生离开课室后逐步减弱。如果通过微信公众号普及线上视频教学,就能实现家长和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目标。学习了相关课程的家长能与高校学生工作者形成一道强有力的心理问题防线,及时发觉和预防子女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训练活动中,高校也可以通过微信邀请家长参与。在心理测评中出现异常的大学生家长更是重点关注和联系的对象。学生工作者应发挥微信的沟通功能,与重点关注的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六)家长与高校合作提升大学生学业成就。高校的学习氛围比高中更为宽松。大学生不再似高中时期有班主任和家长在身边督促学习。高校学习主要依靠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不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大学生易于出现学习迷茫和松懈的情况。学生工作者通常利用学习风气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绩,但是往往只围绕大学生和教职工为中心开展相关活动。研究证明,家长对学生的学术专注度、学习动机意愿和成长发展有积极影响。[3][12][13]所以,学生工作者应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生育人体系中。若以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大学生评奖评优和旷课违纪等推文,能使家长迅速掌握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学校辅导员也能通过转发推文给特殊学生的家长,“双管齐下”共同处理大学生的违纪违规问题。此外,举办可供家长参与的线上课外活动,从而发挥家庭育人的作用。例如,家长撰写的电子家书或拍摄的短视频,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展示,以便鼓舞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养成积极向上的美好品格。
四、结论
不论是思想政治意识的冲击、学习方式的转变、心理状态的转变,还是求职中从大学生到社会人身份的转变,大学生在高校面临的诸多转折和过渡,都需要家庭和高校的共同支持和鼓励。随着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越来越精细化、信息化、多元化,学生工作者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联合家庭的教育力量,从而提升学生事务管理的成效。为了引导和规范家长正确参与大学生管理,高校应制定家庭参与制度、建立相关机构、构建家长培训课程体系。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与家长携手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就业工作、心理健康问题、学业成就等模块。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范围较广且常常归属于不同的部门,所以未来可以针对单个工作模块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更精准地分析家长参与高等教育产生的效果。
作者:江 玲 尹颖琪 罗倩雯 单位: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