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的货币制度范文
昨天用了很多术语,可能非专业的人不太好理解。今天文章就来聊聊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便于理解何为基础货币,央行如何投放和回收基础货币以调节市场流动性。
首先,现代主权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是对一国中央政府的债权。也就是说,本质上,你用一国货币可以向政府兑换其他公认有价值的物品或钱币。在金本位时代的美国,美国政府用黄金储备担保美元,美元的持有者可以以固定的汇率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在现在的中国,担保物是美元。所以,多年以来,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使人民币有了公认的价值。
外汇储备与货币发行有什么联系呢?这个时候就要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外汇占款”。2008年以前,我国一直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不允许企业,个人持有外汇。只要产生外汇收入,必须卖给银行,银行也只被允许保持少量外汇头寸,超出部分必须卖给央行,形成外汇储备。央行购入银行的外汇,支付出去的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央行增加了货币供给,这就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基础货币发行。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图,国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占央行总资产的比例在2008年到2015年都保持在75%以上。央行总资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基础货币,这就是为什么总会说美联储要扩表或缩表,这个表就是资产负债表。一国央行的总资产越多,基础货币就越多,收缩资产,就会降低基础倾向存量。
要理解基础货币,还要引用一个概念“派生货币”。大家都知道银行是个高杠杆的行业,银行有一大功能就是创造“派生货币”。如果不要求准备金,理论上银行可以无限制地创造信用,空手套白狼。如果要求准备金,比如存款的10%,银行收到100元存款,可以贷出去90元,贷出去的90元还存回银行,又可以贷出去81元,以此类推,银行可以出借的额度约为100/10%=1000元。这里100元就是基础货币,900元则是被银行创造出来的派生货币。这你就能理解央行的基础货币能量有多大了。
2008年以后,我国放松外汇管制,不再强制结售汇,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开立境内外的外汇账户持有外汇。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因为激增的外汇占款而被动发行人民币的通胀压力。使货币政策更加灵活,主动。外汇储备在2014年6月到达历史高点39932亿美元,随后回落并稳定在了3万亿左右。
一定有人好奇,目前国外资产占比只有60%,那剩下的40%央行资产是什么?大部分是昨天说的公开市场工具SLO,MLF,SLF,PSL啦,所以它们也是基础货币发行工具。开头说了,人民币的主要担保物是美元,那些粉们的担保物又是什么?粉们的担保物是央行认同的各种合格抵押品,比如国债、地方债。这些粉可以另开一篇,今天先不谈。
美元占比下降是不是意味着人民币价值下降?美元占比下降不一定意味着人民币价值下降。一方面,以前依赖美元是因为中国还不够强大,主权信用还没建立起来,对外贸易别人只认美元。随着中国国力越来越强,人民币也可能跻身世界重要流通货币的行列。使人民币国际化是政府的重要战略。另一方面,美元自身的担保物一半是国债另一半是房产抵押债券,这看起来也没比我们国家好到哪儿去。加之美国常年贸易逆差、赤字,负债累累,美元本身有贬值风险,再大量囤积美元非明智之举。
总而言之,货币发行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制度,央行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会时刻做出调整。2014年以前,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供给的主力,基础货币保持持续增加状态,2014年以后,它不再是主角,基础货币也不再是连续地增加,会有升有降。
篇二:中国的货币制度范文
中国的货币发行者是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的货币发行方式有2种:自主发行,和兑换外汇发行。
自主发行,即直接发行。新增货币通过银行间借款的方式进入商业银行,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将这些货币贷出,进入实体经济流通。
兑换外汇发行。现在术语叫外汇占款。中国的名词都那么怪,引起歧义。明明是占外汇款,非得说成外汇占款。好像买了外汇人民币被冻结了,流通量减少似的。实际情况是,任何人拿外汇到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换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就对应发行增量人民币,收进外汇。
这个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因为过去外汇对中国实在太珍贵了。这个就是典型的蝴蝶效应,当年不知哪位定了这个制度,而如今这个制度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核心制度之一。
因而,如果人民银行兑换外汇净流入,那么对应的就是人民币发行量的增加。近10年,由于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兑换外汇发行成为了主要的人民币增量来源。
自主发行和兑换外汇发行的区别非常大。自主发行可以用不收回,是货币投放量的永久性增加。但是兑换外币发行是“临时发行”,当外汇净流出时,人民银行就需要注销人民币,那么人民币的总量会减少。
货币供应量增加,意味着物价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意味着物价下跌,而且可能会更严重,比如经济危机。所以,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趋势判断,最重要的是外汇流动情况。如果外汇流动方向逆转,会引起国内经济的巨大震动。即便不是逆转,而是流入量的明显减少,都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经济是商品交易活动。必须由货币作为媒介。所以有效货币总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当有效货币多于商品时,通货膨胀,当有效货币少于商品时,通货紧缩。所以,经济要发展,货币数量就要增加。增加货币,要么是从地下挖金银,要么是政府印票子。
在高质量的信用系统建立起来之前,信贷活动占经济的总比例极低,既不会影响货币总供应量,也不会影响商品的产量。
在高质量的信用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信贷活动占经济的比例极高,对经济的影响极大。实际上信贷活动成为了当代经济的引擎,信贷大发展,则经济大发展,信贷出问题,则经济闹危机。
银行是信贷的媒介,因为银行具有高的信用。
人们把货币存入银行,可以赚取利息。银行把货币贷给需要的人,赚取利息差。如果投资收益大于贷款利率,企业或个人就会去贷款。人们贷款后立即会消费掉,不然就白付利息了。因而新发贷款额就对应了GDP额。贷款消费掉后,出售商品的人就获得了货币,他们自然也要存款,于是货币转了一圈就回到了银行。如此往复循环,贷款就越来越多,存款也越来越多,消费也越来越多,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这种通过银行信贷循环来增加的货币供应的速度,远远高于挖金矿的速度。
这里引入雷士第一定律:货币乘数总会达到可能的最大值.即只要有钱可借,人们都会借钱。原因呢,一方面是只要收益率高于利率,贷款就会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是贷款拉动了经济发展,让企业更赚钱。(当然有限责任制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赚了归自己,亏了归银行)
那么,这种靠信贷的货币供应量是无限的吗?否。首先,人们不会把所有的钱存进银行,总要持有现金,其次,银行也不会把所有存款贷出去,总要留些压箱底的等着人们来取款,这个叫准备金。接下来就是一个初中数学题了,现在小学生奥数也会算。最大货币供应量=原始发行货币量/(1-(1-准备金率)x(1-持现金比例))。举例,如果人们持有10%的现金,银行留10%的准备金,那么货币供应量大约是原始发行量的5倍。多出的4倍都是通过信贷放出的,也就是有4倍于原始货币量的信贷。而美国在1920-1929年间,准备金只有8%,所以货币供应量放大了6倍。
美国1097年从没有有效的信贷体系,到1929年建立起高效的信贷体系,货币供应量会增大6倍,外加每年有新开采的黄金增加原始货币发行量,总体货币供应量增加10倍以上,而同期经济增长不可能有这么多,自然会发生通货膨胀。
由于是金本位制,即物价用黄金来标定,所以通货膨胀对等于黄金贬值。而挖掘黄金是有成本的,而且相当高。挖掘黄金的成本自然随通货膨胀而上升,当挖掘黄金的成本高于黄金的价值时,挖掘活动停止。而挖掘活动停止,就意味着原始货币(高能货币,TMD经济学又不是量子物理,啥高能)供应量不再增加,那么信贷量也就不再增加。
于是,问题出现了:货币总量不再增加,但是存款的人要利息,这个利息怎么来?比如银行里一共存款1万亿,年利率5%,1年后存款人的权益是1.05万亿,而货币总量还是1万亿,多出的0.05万亿从哪里来?回答是没法来,只能赖。怎么赖?破产呗!
篇三:中国的货币制度范文
表面上,美欧货币政策分化是两大央行与政策目标距离远近差异的结果。美国在危机之后实施超大规模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2014年有几个月美国的通胀率甚至略超2%的通胀目标水平。欧元区则面临通缩的困境,2013年下半年欧元区通胀就一直低于1%,不断创出历史低位。就业指标方面,美欧差距更大。美国总体失业率从2009年10%的峰值降至2014年9月的5.9%,低于美联储6.5%的政策调整门槛。欧元区失业率目前仍维持在11.5%高位,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因此,实际上美欧货币政策分化源于两者实体经济复苏的差异。
随着临近美联储即将结束QE购债,欧洲市场美元近期开始趋紧。三个月期美元Libor利率已经上升。一旦美联储加息提上议事日程,欧洲金融机构获得美元融资的成本将进一步上升。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步转向,资金开始加快从欧洲流向美国。在欧洲央行将启动QE的背景下,出于套息交易等动机会有更多资金从欧元区流向美国,欧元区银行业流动性紧缩状况可能再度加剧,边缘成员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或难有明显改善。而对美国而言,削减以及停止QE购债是为了避免复苏过程中流动性过度泛滥、经济泡沫过快膨胀。此时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反向而行,可能将引发资金大量流向美国,弱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效。
一个很可能的结果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导致市场资金收紧,将促使欧洲央行推行力度更大的宽松,而欧洲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大量流动性,则又可能成为美联储加快调整货币政策步伐(如提前加息)的推动因素。
在美欧货币政策博弈过程中,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新兴市场可能因此面临更大的风险。即便欧洲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兴市场资金外流之势,但短暂的喘息之机并不足以推动其走出困境。一旦美联储加快货币政策调整步伐,新兴市场可能又将面对新一轮冲击。
人民币货币发行的“去美元化”
对于亚洲来讲,现在的情况与1997年的确大不相同。1997年,亚洲许多国家国内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居高不下,各国国内的利率比较高,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环境比较脆弱。而现在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的金融环境改善明显。此外,正是由于吸取了当年的教训,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尤其是中国。并且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基本放弃盯住汇率制,不太容易因为热钱攻击而产生崩溃效应。
另一方面,当前亚洲经济形势与1997年也有类似之处,比如,信贷泡沫(私人部门过度杠杆)和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亚洲私人部门是美元的空头,发行了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外债。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可能会成为亚洲市场下跌的诱因。中国地产商和印度能源及公用事业公司的资产债务匹配度低,国际债券发行量大。而且,中国处在结构调整和去杠杆去产能最艰难的时期,经济仍面临很大的风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民币发行机制的转变和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避免将来美联储加息导致类似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通货紧缩局面。中国的货币体制在加快去美元化的进程,这和经济结构中的重要调整是分不开的。
2014年以来,我们看到中国在政治上更趋于稳定,各种不确定性正在下降,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改革方案正在陆续出台。中国正在进行一些增强国家主权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使国家资产负债表更加透明化,这增强了对人民币的信心。政府正在寻求以提升国家信用的方式去抵消不断积累的债务危机的。
如土地改革、国企改革、放开垄断领域结构性减税和加大改善供给力度等,都能使经济发展与结构改革并行,改革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得到调解。另外,我们看到一个新的现象,即日益增多的针对外资的反垄断调查。这反映了中国经济主权意识的上升,最后必然体现到国家的货币主权上,经济上的“去西方化”和货币制度上的“去美元化”。在近期的一些地区争议问题上的立场也显示了这一点。
中国人民银行很清楚,转变后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还需与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协调推进。货币国际化的三个步骤是贸易结算货币、金融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并不等同于资本项目开放,也不存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求资本项目开放这一前提条件。
以德国和日本的货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为例。尽管德国和日本在战后都有着经济的快速崛起,资本项目逐步走向开放,货币国际地位得以提升的过程,但两国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实际并不相同。德国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便宣布了资本项目的开放,但一直以国内经济目标为重,对资本项目下流动实行较强的管制。德国马克伴随着德国强大的工业竞争力通过贸易渠道向全球输出,在全球产业链和相关生产要素的交易与分配中扮演了主导角色。日本则不同,通过放开资本管制,日本政府积极鼓励本国和海外金融机构参与和日元相关的金融资产交易,如证券投资交易,以金融渠道对外输出日元。从历史表现结果来看,德国马克的表现各方面均远远优于日元。
因此,德国马克的贸易推动的国际化道路和日元的金融自由化推动的国际化道路有着极大的区别。从资本项目开放的角度看,德国和日本的货币国际化思路是完全相反的。德国在货币基本国际化后才放开了资本项目,日本却是试图通过资本项目开放来推动国际化。不同的路径导致两国货币国际化的最终结果差异很大。从一开始日元的结算功能便相对较弱,而其储备货币功能也随着经济泡沫破灭,经济竞争力下滑,地位逐渐降低。到今天,尽管日本是国际第三大经济体,贸易规模庞大,但日元的国际使用仍然非常有限,远远落后于美元和欧元,甚至落后于英镑。
因此,资本项目开放并不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要求中国完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没有道理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在于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间计价结算手段的功能。在当前背景下,应当暂时保持中国资本项目管制,对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分别管理,同时培育稳定的境内外人民计价结算市场,激活人民币内外流动的贸易机制,待到适当时机再打开资本项目管制。贸然开放资本项目,只会使得人民币作为投资标的的可能增加,投机资本的炒作并不利于在全球贸易和商品要素市场中人民币结算地位的提升。由日本的历史可知,不依赖于计价结算的贸易需求的货币国际化必然会使得人民币成为单纯的套利工具,不但不能国际化,还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
在境内外两个人民币市场分别培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汇率问题,由于资本项目并未开放,中国仍然能够对汇率产生一些影响。从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德国马克离开固定汇率后通过资本项目的部分管制实现了马克的缓慢升值,缓慢的货币升值又推动了德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拥有竞争力的德国产业能够再去支撑马克的国际地位。日本迫于美国压力,日元的快速升值使得日本只能享受了资本市场的短暂红利。人民币的缓慢调整也可以协助目前中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能够增强国内产业竞争力,从根本上增强人民币地位。
三元悖论与“定向宽松”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全球货币都采用信用货币发行机制,总的来说有三种信用货币发行机制:美元依据有效的国债和股票市场发行;欧元依据权衡各国经济增长和通缩的合约发行;除此之外,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采纳的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机制,并以此作为本国的货币发行机制。货币发行机制和汇率制度分不开,由于三元悖论,浮动汇率制更易于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量和利率。麦金农想通过理论上的国内通胀的方式解决汇率失衡问题,但是这个调整路径充满风险,汇率体制的脆弱很可能已经先受到跨境投机资金的冲击。因此,货币发行机制,汇率形成制度、利率形成制度、货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层层相扣。
以日本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彻底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日本由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此时,日元货币发行渐渐与外汇储备脱钩,通过发行国债来购买外汇储备。日本央行发行货币的发行保证物,按法律规定为金银、外汇、3个月内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以及3个月内到期的以票据、国家债券、其他有价证券及生金银、商品为担保的放款等。金银和外汇之外的保证物(债券、票据、贷款等)充当保证的限度由日本财务大臣决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比例要求。
实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许多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的外汇储备主要由财政部发行国债或以财政盈余向央行等机构购买,然后由财政部管理或委托央行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关系并不大。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在逐渐放大汇率波动区间,最终的目标是货币发行独立于出口部门和美元,汇率波动更加自由。货币独立化的过程会通过购买国债,形成独立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这是利率市场化过程,而同时推进汇率自由化。这个过程一直在进行当中。
短期的货币政策无法解决长期经济结构性问题,除了调整价格,没有什么能阻止货币的流动。近期的流动性便利扩充了流动性工具,使人民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绕开了存贷款利率限制,而更加依赖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引导。这些结构性的措施,目的是为以后的总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做好铺垫。
过去买入外汇的货币发行方式在遭遇持续逆差时,流动性将发生严重紧缩,威胁资产价格和银行资产质量。现在中国面临美联储将加息和中国国内债务杠杆偏高两大问题,仅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非长效的机制。中国转变基础货币发行方式需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特别是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体系。常规手段主要是短期各种期限的常设逆回购和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债券,央行债券买卖的品种应有严格的限制。
中国正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随着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人民银行对国内利率水平特别是短期限利率的影响能力增强,预计人民银行会确定和调控市场化的基准利率。
篇四:中国的货币制度范文
世界上最神奇的从不是那些盛大舞台上表演的“分身术”或者“无中生有”之类的哗众取宠,而是东西在你手上,你抱着、掖着、惦着、数着、看着,它被你紧攥在手里,被你紧盯在眼里,它千真万确的触手可及,然而它又悄悄消失了。它是世界上最无耻的魔术,它是世界上最赤裸的抢劫,它是世界上最伪善的残忍,它是世界上最肮脏的阴谋,它是货币发行。
关于货币发行的演变要从以下几部说开:
第一部:货币发行
在一个叫做中的古老村子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凡朴素的生活。村东头住着一个铁匠,每天锻造敲打着各种工具,从农耕用具到交通用具再到生活用具,种类很全面;村西头住着一个裁缝,每天缝制着各种衣服;村南面住着一个瓜农,而村北住的是一户泥瓦匠,给人盖房子、修房子。村中间还有几户人家,靠种粮为生,暂且称为粮农吧,其中一位粮农叫代尔,技术精湛,善于打理家务,口碑甚好。
中村的民风真的很淳朴,每天人们用粮食交换着铁锹、用衣服交换着瓜果以及粮食,生活平平安安。同时自己心下里会盘算,我该打多少铁?免得没人要我就得饿死了,所以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经营结构,实在不行去给粮农打点短工,换点粮食。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想法,不过中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巨变,日子也很和睦。
法则1.1:自己生产的东西要么满足自己所需,要么满足他人(市场)所需,否则就得挨饿。
法则1.2:如果生产的东西自己和别人都没有需求,或者自己根本没有生产东西,而自己却没有挨饿,这就表明别人生产了价值却在替你挨饿。
第二部:货币出现
铁匠的儿子今天拖着沉重的锄头,要给家里换一些粮食,累的恐怕得多吃几斤粮食了;裁缝拿着衣服去换粮食,结果半路衣服弄得满是灰尘;粮农们想要去换点水果吃,粮食在半路漏了一地......
有一天,老农代尔拿着5张纸条,每张上面都写道“此纸条可从代尔这里换回一斤粮食”,然后去铁匠那里说,我要换一把剪刀,这样先给你一些借条,你随时可以去我那里换回粮食,那5斤粮食我会一直给这些纸条保留着;铁匠想了想,这样也好,儿子以后也不用拖着那么大的锄头去他家换粮食了,只要拿着这些薄薄的纸条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家终归还是要吃粮食的;再说代尔这老农口碑不错,不会赖账的;而且说不定我用这些纸条还可以换一写水果,果农说不定也会接受的,果农要是兑现的话岂不是我少拿了2次锄头,那得少出多少汗!所以,铁匠收下了这5张纸条。并且村民们怀着同样的想法,都接收了这种纸条。
有一天,铁匠对儿子说:“那张纸条放哪里了?”。儿子说:“什么纸条?”。铁匠不耐烦的说道:“代尔写的那些可以换粮食的纸条”。这些事情之后,儿子与老父约定,用“A币”来称呼那些纸条,免得以后分不清是“上厕所的纸”还是要“记事用的纸”还是“代尔先生的纸”。
又有一天,代尔要去换10斤水果招待客人,他写完一张纸条又写一张,胳膊都麻了,这还没开始提水果胳膊就麻了,一气之下就每张纸只画了个数字再签个名,1表示1斤粮食;10表示10斤粮食。这样不就方便多了。而假设代尔所有的存粮只有1000斤,而它纸条上的数字加起来却有2000斤,这就表明代尔透支信用滥发A币了,那相应的一个A币对应的价值就萎缩到半斤粮食,A币贬值了50%。
法则2.1:以实际财富(粮食)为抵押发行的货币(A币)叫做信用货币,货币的发行者必须具备很高的信用(代尔口碑很好),必须有很透明的机制(以粮食为抵押,有多少斤粮食?),这样的货币(A币)不会贬值,永远对应着相应数量的粮食;
法则2.2:货币一旦滥发,相应的贬值就会到来;
法则2.3:货币(A币)是借条。
第三部:银行鼻祖
若干代人后,村里的人们使用的货币已经不仅仅是A币了,原因很简单,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了,有了理发的、采药的、开酒庄的以及专门从事倒买倒卖的小贩们,靠粮农代尔打的借条已经不够人们使了(其粮食毕竟有限,也就使货币的发行受到的严格的限制),B币、C币……等也开始流通了,其信用也有高有低有变化,人们变化着自己持有的纸条,经济交换越来越频繁了。
采药的人这一阵子想到村外面大山的那一边去采点珍贵的药草,但是又担心自己村里流通的A币和大山那边人们的纸条互不相认,自己吃住都会成为问题;铁匠这一阵子生了一场病,没有力气打些铁器,没能换回A币,粮食没有着落;果农今年的水果大丰收,留下一些自己吃的外,全部从果贩那里换回了A币和B币,但那么多纸条放在家里很不安全;中村一个叫做雷泰的先生就开了一个钱庄,起名为“日升昌“钱庄,干的事情主要有三种:第一、村民可以将自己的A币、B币等存入钱庄(要收保管的费用),第二、村民可以从日升昌借一些A币出现先使用,以后再归还(要收利息),第三、汇兑,村民在中村的日升昌存入1000个A币,可以拿着日升昌的汇票到大山那边换出对应的纸条(先称之为“大山币”)来消费(同样道理,大山村的人在那边存入“大山币”,来到中村后拿着日升昌的汇票可以兑换A币来消费)。
这样一来,采药的人可以使用汇兑业务,代价是支付一些费用;铁匠可以先到日升昌借点A币,以后再还,代价是要付点利息;果农可以将多余的A币存入到日升昌,代价是要交一些保管费。而日升昌钱庄就靠着这些费用生存、雇佣保镖以及运输队、并取得一些盈利,盈利反过来壮大了日升昌的自有资本,汇兑的业务越开越大。日升昌的经营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假设其某天将存入的A币的一半都贷出去了,而因为其一些问题被曝光导致信用度急剧下降,就会引发存款的人过来挤兑,而日升昌当然是拿不出来这么多钱的,那么其面临的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些道理制约着日升昌的放贷以及一些活动。
法则3.1:银行放贷必然需要收取利息;而银行存款不一定派发利息,存款有息是银行竞争存款客户的结果;
法则3.2:假设只有一家银行垄断所有上面提到的三个业务,则存款利息必然为负,意味着存款客户不仅没有利息,而且还需要缴纳账户保管费;
法则3.3:有限信用的银行容易出现挤兑风波,但其经营活动不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无限信用的银行不容易出现挤兑事情,但其内幕操作往往令人吃惊。
第四部:政府之始
中村宁静的生活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就像恐龙家族到了公元6000万年前一样。中村的恶霸开始横行,村民们每天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大山那边的村落盯上了中村富饶的资源,纠集着人马杀了过来,妄图把中村的人们斩尽杀绝,中村的村民整日生活在刀光血影之中,民不聊生。中村的一个叫做润智的青年,拥有极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领导了一帮村民将大山村的入侵人马赶了回去,将村里的恶霸完全剿灭。润智说,我们中村必须成立一个村委会来领导我们村民,我们村委会的军队可以抵御大山村的再次入侵,我们村委会的警察可以打击村里新出现的恶霸,这样我们的人民会重新生活在和平中。只不过我们要向每位村民征税,这些钱用来养活中村的军队和警察以及我们这些官员。
连年的战火之下,村民所持有的A、B、C币都发生了怎样的怎样的变化?根据法则二:A币是借条。我们知道村民们谁持有A币,谁就可以到代尔这个老农家里兑换相应的粮食。但是战火之下,代尔家不成家,粮食被劫匪洗劫一空,自己也被炮火击中成了残废人,再创造价值的能力已经消失了。换言之,A币现在已经严重贬值。B币和C币同理,村民们的财富基本消失殆尽。
村委会颁布法令,发行新的纸条“人民币”来代替以前的A、B、C币,并完全禁止A、B、C币的流通。在一个人们财富已经化为泡影的村子里,人们开始用自己的一些劳动力换回“人民币”,或者用“可以换回10000斤粮食的A币”来兑换“可以换回1斤粮食的人民币”(村委会对村民财富积累有限的承认)。因为缺少人民币,刚开始的时候粮农用自己的粮食来直接缴税,甚至一些物物交换的事情经常发生。
村委会决定给每人发100个人民币来改善目前经济活动中货币不足的局面(强制发行货币),但这显然又遇到了问题。村民们拿到100人民币后,都知道这100人民币背后没有对应着什么东西,假设村子里现在总共有10000斤粮食,那么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去兑换,第101个村民及以后的村民手上的人民币势必就成了废纸一张,啥也兑换不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村委会不得不再发行一种凭证,叫做“粮票”,也就是你即使有100个人民币,但如果只有10斤粮票的话,也只能买10斤粮食。这种粮票制度是中村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时代的一个烙印。又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社会上的物资已经极大丰富,很多物资即使均分给每个村民都用不了。粮票已经彻底消失,社会上的人民币数量发行的比一钱多了很多,但没有人去挤兑购买物资,因为社会上的物资确实已经足够丰富。
村委会也开了银行,以前的日升昌在刚成立村委会时已经被新的“中村民银行”取代,该银行不是村民私人办的,而是村委会办的,按照当初润智的承诺,这是“村民所有银行”,也就是银行归全部村民所有,村委会代行管理。像这样的“村民所有”企业也办了好多家,有专门修路的、有兴办水利的、有负责运输东西的、有负责发电的、有负责卖油的,这些企业的规模也比村民私人企业的规模大多了。
然后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人民币发行没有抵押品的事实。没有抵押品的发行,意味着制约因素就是主观意愿,我想多印就多印,看结果如何对我产生好处而定。
现在我将描述人民币超量发行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第一、村委会多印了10000个人民币,这10000个人民币怎么进入流通环节?答案是给村委会,由村委会消费出去,村委会一旦凭空多了这10000个人民币,后果可能有:官员多发点工资、官员借投资、考察、学习之名将一些人民币变成自己的储蓄或者是不动产,或者用这10000个人民币去给村里修个柏油马路。假设中村之前流通的的货币一共是100,000个人民币,当新印发的10,000个人民币全部进入到流通环节之中(注意有个过程,这很重要),货币会贬值1/11。
第二、假设一个官员之前有100个人民币的存款,此次黑色收入了50个人民币,并且把黑色收入消费了出去(否则也没法进入流通环节),则其总的价值是10010/11+50(50人民币消费的时候货币还没有贬值),因此其实际财富由100个人民币变为了约140个人民币。而没有黑色收入的人,其实际储蓄只能接受贬值的命运了。但有一点要注意:官员凭空增加的40人民币的财富所引发的消费也注定带来了另一些人财富的增长,假设官员因为这些黑色收入而多去了一趟“天上人间”,天上人间的收入包括利润也相应的得到了增长。问题是,10000个官员多的黑色收入又会引起谁的收入增加?天上人间肯定算一个了,还有谁?是种粮食的吗?是卖水果的吗?是街头卖煎饼果子的吗?是街头的大排档吗?答案是:房地产。
这和修柏油马路是类似的,这些钱经过村委会交通组(领导)——大承包商(官商一体)——中型承包商+局级干部——小型承包商+科技干部——修路工人,在这个链条上,所有的人原来的财富都贬值了,但新增的财富却明显的不同,结论就不言而喻了。
而另外一方面,货币贬值对应的是一包方便面从5人民币到6人民币的过程,方便面企业的老板最终还是得到了对等的财富。那么根据法则一,官员凭空增加的40人民币财富,又是谁在替他挨饿???
第三、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方便面从5人民币到6人民币的过程中,工人的工资有相似的变化吗?
2、不动产从10000人民币到20000人民币的过程中,基础粮食的价格有相似的变化吗?
3、当能源、用电、用水、用气、房租等价格齐刷刷的上涨时,你的收入有上涨吗?
当这些超量的人民币完全渗透到流通环节后,就完成了一轮上层对经济参与者减羊毛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天上人间和房地产被减了羊毛,却能长出更多的羊毛;而工薪一族和农民被剪了羊毛,却露出了骨头。
法则4.1:权力不受制约的政府必然要走上超量(如果权力一点都不受制约,则会是滥发)发行货币的道路;
法则4.2:这种发行是强制发行,背后没有抵押品,因此货币的信用度只取决于政府的税收、警察、军队、“正义的”;
法则4.3:超量发行货币必然导致货币贬值,也必然导致一部分人财富猛涨,而另外的人(也是更多的一部分人)的财富的缩水,因此超量发行货币必然导致奢侈品消费猛增;
法则4.4:经济关系中与政府密切的财团或个人往往成了受益者,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官员”、国有企业、官僚资本企业;
法则4.5:滥发货币是对人力资源的污蔑,因此滥发货币的当局也会同时高举着“集体主义”的旗帜来掩饰。
第五部:汇率之争
村和大山村在战争后的几十年内逐渐有了贸易往来,于是有了汇率的概念,中村的1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大山币”讲的就是这个。按理说这个汇率应该是市场的,因为市场的精准性没有其它东西可以替代。大山村的甲乙丙丁和中村的甲乙丙丁们之间互相买卖着人民币和大山币,就会产生每日这两者之间波动的汇率。假设中村的一个 PAD卖1000人民币,而大山村的 PAD卖100大山币,在上面货币买卖的交易之下,甲乙丙丁之间逐渐的就会用1大山币换来10个人民币。然后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1:10的波动汇率。
对于战后重生的中村来说,自己的贫穷落后只能靠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对外贸易简直就是中村的生命支柱。然而一个波动的汇率对于贸易商来说不啻是一个打击。注意,因为大山村的强大,村与村之间的贸易都使用的是大山币来定价。中村的村委会决定绑定人民币和大山币的汇率。随着中村生产力素质的飞速发展,像其它数码、IT产品一样, PAD的价格如今直线下降,只需要500人民币左右就可以买到。但是汇率依旧被中村的村委会绑定为1:10 。中村的PAD出口1个只需要500人民币,相当于50个大山币,而大山村的 PAD还需要100大山币,换言之,中村生产的产品就更具竞争力了。长期下去,大山村的制造业就要空心化,大山村的村民的工作机会也会随着产业机会的消减而消减。大山村村委会不乐意了,开始指责中村的村委会。
中村的汇率是其村委会人为绑定的吗?换言之中村的汇率不是市场化的吗?我们可以这样说,但也可以说不是。
中村村委会选择了后者,村委会说,人民币和大山币的汇率是受市场调节的。倍受大山村村委会指责的人民币汇率确实是在“市场机制”上形成的。这个市场叫中村外汇交易中心,总部在第7大道19号。要说汇率问题都是别的村子指责中村,而非反过来,原因就在于同样是外汇交易中心,中村的外汇交易中心只有这一个地点,没有连锁店,而且实行的是会员制,而且会员都是一些大牌银行,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会员——中村人民银行(中央行)。所以这个“市场”也被称作中村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行的自有资本只是成立之初的一点财政拨款,但是却在这个中村外汇交易中心里坐着盟主的位置,实力来源就是其独一无二的印钞功能。
当大山币来到中村外汇交易中心交易的时候,按理说在市场的调节下,1:10的汇率要逐渐变为1:9或者1:8(上文提到的),但是中央行就出价10人民币买一大山币,中央行出价高自然是其买到了大山币,完成了一次外汇交易。问题是中央行出价的这10人民币是印钞机印出来的,其它会员能竞争过它???这10元人民币毫无成本可言!!!于是每一次这样的交易都被中央行以这样的形式完成,于是汇率就牢牢绑定在了1:10的位置上。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上面的过程:中的村民把 PAD卖到了大山村,换回了100个大山币。按照中村的“强制结汇”制度,村民不能保有这100个大山币,必须卖掉它,接盘者自然是中央行,该央行印了1000个人民币给村民,然后100个大山币到了央行的账户里。然后,中村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形成了;然后,你发现了什么?
本来中央行应该这样做:当村民们再次需要大山币的话,村民就拿着这1000人民币买回100大山币,然后央行换回这1000个人民币,这1000个人民币本就是不该发行的,所以应该烧掉或者埋藏到深海里。然而,中央行拿着这些用引的钱换回的钱(那还是印的钱)投资了(白送给)各大银行、矿藏、基金、大山村的债券以及其它不知道的地方。中村委会以这样的方式疯狂倾斜着货币,货币贬值曲线的斜率日益陡峭,10年10倍不再是……
篇五:中国的货币制度范文
什么是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类型
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准备、外汇准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准备,证券准备包括国家债券准备、短期商业票据准备等有价证券准备。
1.现金准备发行制:货币的发行100%以黄金和外汇等现金做准备
2.证券保证准备制:货币发行以短期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和政府公债做准备
3.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制:货币发行数量超过规定的现金准备比例时,国家对超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
4.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可全部用规定证券作发行准备,超过限额的发行必须以十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5.比例准备制: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证券所占的比例,但各种准备资产的比例难以确定
6.无准备制度: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并不要求特有一定的准备资产,即国家以行政法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最高限额